
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欧班列(西安)已成为中国与亚欧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西安依托区位与枢纽优势,构建了覆盖中亚、俄罗斯、欧洲多国的国际铁路网络,形成了中欧班列经济圈雏形。从产业集群和空间经济学视角看,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协同是推动中欧班列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虚实空间产业集群协同的机理。一是脑体协同,虚拟产业集群如同中枢神经,负责信息收集、加工、传输与反馈;实体空间产业集群则是执行单元,依据虚拟空间的指令完成实际生产和运输等活动。二是空间突破,虚拟空间打破了地理约束,将集群关系转化为网络邻近,使居于不同地点的企业实现高频互动,不仅弱化了物理聚集的必要性,也为实体布局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三是平台驱动,平台是虚拟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驱动力。平台聚合消费者、生产者与服务商,形成跨行业集群网络,整合分散市场,使长尾产品也能实现专业化经营,从而扩展分工的深度与广度。四是生态演化,虚实协同加速了经济生态从初级的功能趋同阶段向中级的稳定分工,再到高级的跨产业、跨区域网络化分工过渡。平台融合市场与科层制度,使企业精准嵌入细分生态位;社区化运营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快速扩散,推动分工体系走向网络化、多样化与高适应性。
在具体运行中,虚实空间产业集群表现出四个关键联动机制:一是要素优化配置,虚拟空间精准匹配订单、运输计划与资金流;实体空间保障高效物流与加工,缩短周期、降低成本。二是价值链协同,虚拟平台引导实体园区定制化生产;实体环节履约支撑线上交易,实现无缝衔接。三是创新扩散,虚拟空间注重设计与工艺创新;实体空间试制并量产,加快成果转化。四是正向效应外溢,虚实协同构建跨区域供应链网络,带动周边城市产业升级与贸易增长。
虚实空间产业集群协同不仅重塑了集群的组织逻辑与分工体系,还构建了跨越物理边界的要素流动、价值链整合与创新扩散机制,为区域经济乃至全球产业网络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与结构支撑。
——虚实空间产业集群协同的现实基础。在中欧班列(西安)高速发展背景下,西安已具备虚实空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实体空间方面,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西安国际港站是中欧班列(西安)的始发地,已建成铁路作业线59条,拥有3束6线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设计集装箱年吞吐量540万标箱,建成投用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等一批面向欧亚的交易和运输项目,使其加速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商贸物流枢纽。
虚拟空间方面,依托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与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成“丝路电商”平台、数字通关与班列追踪系统,实现订单、报关、调度、配送全流程在线化;海外仓通过平台管理库存与订单,显著缩短交货周期;跨境结算平台支持多币种支付与供应链金融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
虚实协同方面,数字平台与实体枢纽间已实现部分数据互通,可实时调取列车位置、货物状态与仓储信息,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从而使班列运行效率显著提升,运输时间大幅缩短,回程货物品类多元化,跨境贸易额持续增长,数字化交易比例不断上升。
——虚实空间产业集群协同的路径。当前,数据标准不统一、跨境规则差异及节点产业集群同质化,制约了虚实协同效应的全面释放,未来的发展应从以下五方面着力:第一,构建统一的数字服务平台。推进跨境电商、物流、金融等系统的数据标准化与接口统一,实现信息高效流动与共享,形成数字化治理与服务体系。第二,优化实体节点分工。明确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功能定位,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海外仓与境外运营中心的服务能力,完善回程货源组织与本地化服务。第三,推进虚实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孪生港口”,实现虚实同步映射与智能调度;在虚拟平台嵌入供应链金融、保险、信用评价等功能,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第四,引导产业集群升级。鼓励上下游企业在节点城市集聚,形成专业化、互补化的跨境产业链;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延伸至研发、设计、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第五,强化区域协同。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联动,推进跨区域物流、贸易、金融一体化,构建多层次经济走廊。
(作者系PG电子APP下载页面 教授)
原文链接://epaper.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11/24/content_312812.html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